中风案
2021-11-02 09:04:13祝维峰
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《医林改错》,原文说: “此方( 补阳还五汤) 治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语言謇涩,口角流涎,大便干燥,小便频数,遗留不禁。补阳还五汤: 黄芪四两,生,归尾二钱,赤芍钱半,地龙一钱,去土,川芎一钱,桃仁一钱,红花一钱。”本方的特点是以大剂补气药配以少量活血通络之品,使元气大振,鼓动血行,活血不伤血,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。
初诊日期:2017-12-19节气:大雪
姓名:刘xx 性别:男 年龄:76岁 民族:汉
婚否:已婚 职业:退休 居处环境:无特殊
主诉:头疼伴言语蹇涩、左侧肢体偏瘫1月余。
病史:患者1月前患者爬山后突发头疼,言语蹇涩,左侧肢体无力,右侧口角流涎,就诊于当地西医院,查头颅核磁: 1.左侧脑桥、左侧基底节区、右侧半卵圆中心多发脑梗死2.老年脑改变。经住院治疗1月,病情稳定出院,但遗留言语不利,左侧肢体活动乏力,全身乏力,胸闷气短,声低,伴有下肢关节疼痛。左侧肢体肌力3(-)级,肌张力略增强。来我院就诊以求进一步治疗。现症见: 时有头晕伴有头部隐痛,言语蹇涩,左侧肢体偏瘫,不能抵抗重力,伴有轻微麻木,右侧口角流涎,乏力,气短,嗳气善太息,口干,无口苦,偶有咳嗽,咳黄黏痰,腰痛,无畏寒肢冷,易急躁,纳少,时有恶心,眠差,近3 d 无大便,尿黄,每夜1 次。神经科查体: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,对光反射存在。咽反射存在,左侧肢体肌力3(-)级,肌张力略增强,左侧肢体、左侧面部感觉异常,病理征(+)。平素易感冒,体力差。舌暗淡,有瘀点,苔薄黄略浊,脉沉细涩。既往史: 有TIA发作史,高血压病病史20年余,血压最高200 mm Hg /110~ 95 mm Hg,现在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,血压控制情况不详。
西医诊断:1.脑梗死2.高血压病3 级( 极高危组)
中医诊断:中风(气虚血瘀络阻)
西医: 继续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、阿托伐他汀钙片、硝苯地平缓释片等治疗方案不变。
辩证分析:患者76岁,为老年男性;患者平素易感冒、乏力是为形胜气虚之象。该患者咳嗽、痰多,痰黏难咳,大便不通则为痰瘀互结,腑气不通。乏力,气短,嗳气善太息乃中气亏虚所致;口干、眠差为虚火妄动,腰疼、肢体麻木、无力为气虚不足以运行血脉,肢体不得濡养,既有“不通而痛”又有“不荣而麻木”结合舌暗,有瘀点、脉沉细涩等症,可知此该患者为气虚痰瘀络阻以致面部、肢体麻木、无力。
治法:补气活血通络、化痰通络。
处方:补阳还五汤加减。
生黄芪60g 地龙12 g 桃仁12 g 红花12 g
当归尾20 g 川芎18 g 赤芍12 g 鸡血藤30g
泽兰10g 天麻10g 清半夏12 g 茯苓18 g
生甘草10 g 胆南星12 g 枳实12 g 陈皮15 g
大枣20 g
共5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服。
二诊: 患者头晕头部隐痛减轻,自觉气力增加,气短、善太息、情况基本痊愈。咳嗽、咳痰好转,腰痛、肢体麻木明显减轻,睡眠质量较之前提高。大便日行1次。仍有左侧肢体肌力乏力,言语蹇涩,口角流涎、舌暗淡,苔黄,脉沉细。方用补阳还五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: 原方改当归尾为30 g,川芎为20 g,赤芍为30 g,陈皮为18 g,加桂枝30 g,生姜10 g。水煎服,日1 剂,分2 次早晚服用。嘱患者配合适当功能康复锻炼及针灸。14 剂后患者言语较之前明显改善,左侧肌力可达4级,现能借助一拐杖行走。继续守方治疗2月后,口角流涎减少,语言表达较清晰,四肢活动可,生活可自理。
按语:中风恢复期,虚象日渐明显,临床上常见病后伤正,正气亏虚,邪气难去。《医林改错·半身不遂本源》说:“若十分元气,亏二成剩八成,每半身仍有四成,则无病;若亏五成剩五成,每半身只剩二成半,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,已有气亏之症,因不痛不痒,人不自觉。若元气一亏,经络自然空虚,有空虚之隙,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。如右半身二成半,归并于左,则右半身无气;左半身二成半,归并于右,则左半身无气。无气则不能动,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。”故祝教授认为应在大补元气,补益肝肾精血的基础上,着力活血祛瘀通络,以恢复脏腑气血运转。用药上多采用黄芪以培补元气,首乌杜仲等补益精血,并在在补虚的基础上,运用水蛭、桃仁、红花、川芎等祛瘀通络,再辅之以白术、陈皮、山楂等调理中焦,使正气得充,邪气得除,标本兼治,促进恢复期病人康复。本案患者症见 时有头晕伴有头部隐痛,言语蹇涩,左侧肢体偏瘫,不能抵抗重力,伴有轻微麻木,右侧口角流涎,乏力,气短,嗳气善太息,近3天未解大便,舌暗淡。符合补阳还五汤的方证,故用之以补气活血通络。川芎味辛,性温。入肝、胆经,具有活血行气、燥湿搜风止痛、开郁调肝之功,辛温香窜,走而不守,能上行头巅,下达血海,外彻皮毛,旁通四肢,为血中之气药,既能活血祛瘀,又能行气开郁,兼能祛风止痛。泽兰行血祛瘀,川芍活血止痛,行气。二药相配,行而不峻,气血并治,行气活血祛瘀的作用更加显著。重用黄芪等培补元气之药,使气旺则血活,血活则瘀除。水蛭味苦、咸,性平,有毒,入肝、膀胱经。主要作用是破血活瘀、散结,力猛峻。地龙清热息风、通经活络除痹。桃仁味苦、甘,性平,有破血散瘀、润燥滑肠的作用。红花辛,温,入心、肝经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有活血润燥,止痛散肿,通经止痛的作用。桃仁与红花皆为活血祛瘀之药,配伍效果更佳。天麻平肝袪风;鸡血藤、地龙活血补血通络,舒利筋脉;陈皮、半夏调理中焦,茯苓、胆南星祛痰利水。方中当归尾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赤芍旨在加强活血化瘀,补气通络。全方共奏补气升阳、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、舒通脑络之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