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对暖冬:适当吃点“凉”

2020-04-16 15:35:33系统

大洋新闻时间: 2008-01-19 来源: 广州日报 作者: 翁淑贤

  

    适当吃点“凉”

    在特殊的暖冬气候环境下,人们的饮食调理也应“与时俱进”,适当来点“凉”的饮食

    按传统的理论,人们在天气寒冷的冬季本来应该吃暖胃的、热量较高的食物,但近几年来暖冬的气候越来越明显。在南方,一年到头,真正寒冷的日子实在没几天。不少人体内积热,甚至“火盛三焦”,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及便秘、尿黄、口干、焦渴、咽喉痛等症状。专家认为,在这种特殊的暖冬气候环境下,人们的饮食调理也应“与时俱进”,适当吃点凉的、冷的、寒的食物和饮品也不失为一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保健良策。

  文/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李大鹏、高三德

  指导医师:广东省、广州市名中医,广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吴维城

  天气“打摆子” 饮食宜“与时俱进”

  气象专家称,今年的暖冬现象尤盛。南方的暖冬,气温多徘徊于10℃~20℃之间,暖冬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“寒流”即强降温天气,同样会有强冷空气影响而出现寒潮和大幅降温,忽冷忽热、冷暖不均,对人体的健康很不利。这不,进入2008年的1月份,在“小寒”(1月6日)这样本该有点冷意的节气,广州的温度仍达到20多摄氏度,街头穿单衣、吃雪糕的人仍然不少,说感觉有点像初夏似乎也不太夸张。

  到了1月15日农历的“腊八”,在北方这可能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,民间素有“腊八,腊八,冻掉下巴”之说,但广州的寒意也才初现。而最近两天,广州的温度骤降了10多摄氏度,最底温终于达到10℃以下。10来天之间天气的变化就像“打摆子”。

  这种紊乱的气候变化实在令人体“应接不暇”,调节能力甚至有所减弱。广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吴维城认为,养生应讲究均衡,若按老传统,“春食凉,夏食寒,以养阳;秋食温,冬食热,以养阴。”但在特殊的暖冬气候环境下,人们的饮食调理也应“与时俱进”,在寒凉时按传统的饮食保健常识,多进食温热的食品自不待说,但在天气变热时也可适当来点“凉”的饮食。

  吃点“凉”食 败火兼减肥

  据说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就有“腊八吃冰”的习俗:在“腊八”的前一天,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,等到“腊八”当天就把冰敲成碎块来吃。据说这天吃了冰以后一年都不会肚子疼。事实上,对于正常体质和阳盛体质的人,冬季适当吃点凉的确对身体有利。

  专家分析称,冬天里人们普遍吃得多动得少,再加上冬天人们习惯食含热量较高的食物,容易造成体内积热,导致胃肺火盛,甚至出现“火盛三焦”的现象,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及便秘、尿黄、口干、焦渴、咽喉痛等症状。这时,可适当来点“凉”的食物和饮品。

  这个“凉”,除了指食物的温度,还特指性质寒凉的食物,特别是对正常体质和阳盛体质的人,在“冬味不足”的日子里多来点寒凉的食品和饮品不但对身体无害,反而可以败败“火”,而且也是别有一番享受。另外,对于冬天易发胖的人,吃些热量不高的凉菜,也达到减肥目的。

  专家特别提醒,食冷要因人而异,尤其是胃肠功能欠佳者,切不可为了减肥而盲目“泻火”、吃凉,而应根据自己的体质观察进食,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吃完后觉得舒服,没有出现不适。

  多喝凉开水防病又健身

  专家称,暖冬温差大,尤其容易引发感冒等多种疾病。每天早晨起床后,坚持空腹喝凉开水并用凉水洗脸,有利于防病健身。据介绍,曾有调查对多年来冬天仍坚持喝凉开水老年人进行统计分析,发现其中82%以上都表现出面色红润、精神饱满,牙齿不松动,从未患过大病。

  早晨空腹喝凉开水也有讲究,凉开水不宜放置过久。要保持新鲜,最好一起床就现烧,放置到温度降为室温为宜,不宜过凉。

  强调空腹,可使水在胃中停留时间减短,能迅速进入小肠,被肠黏膜吸收而进入血循环、稀释血液,对人体各器官组织进行“内部洗涤”,这样会有助于当天食物的吸收,又可防治便秘,增强肝脏的解毒和肾脏的排泄功能。

  另外,冬天早晨一杯凉开水,还能刺激酶的活力,促进新陈代谢,增加血红蛋白量,提高人体免疫机能,不仅具有醒脑、润喉、防治感冒、咽喉炎和某些皮肤病的作用,而且有助于降低血压,预防中风、冠心病人发生心绞痛、急性心肌梗塞等多种意想不到的辅助功效。

  对照体质巧妙养生

  专家认为,冬天食养要因人而异,应采取体质养生的方法以养藏。根据中医理论,人可分为九大体质,一般来说,不同体质的人饮食宜忌如下:

  正常体质:(特征:体力强壮、面色润泽、思维敏捷、眠食俱佳、二便正常),这种人当然百无禁忌,温热寒凉基本都受得了,按身体需要适当进食即可。

  阴虚体质:(特征:形体消瘦,手足心热,口咽少津,便干尿黄,喜冷怕热),冬天应以养阴清润的食物调理;不宜油炸、烧烤、辛辣刺激等温热属性的食物,进食则易引起口干苦、咽痛、痤疮或口腔溃疡、小便黄、大便干等症状。

  气虚体质:(特征:面色苍白、气短声低、胃口不佳、四肢乏力、健忘多汗),冬天应以益气补气的食物调理;不宜进食木薯、萝卜、芋头、土豆、茭笋等粘腻或坚硬难消化的食物,进食易引起胸闷腹胀、便秘、纳差、嗳气吐酸等症状。

  血虚体质:(特征:面色萎黄、头晕心悸、失眠多梦、不耐劳作),冬天应以补血养血的食物调理;不宜腻滞、肥肉、浓茶、烈酒、过咸及厚味或属性寒凉的食物,进食易引起消化不良、腹胀纳差、心烦不眠等症状。

  阳虚体质:(特征:面色苍白、体胖畏寒、口淡便烂、喜热怕冷、手足不温),冬天应以温阳暖胃的食物调理;不宜刺身、冷饮、绿茶、凉茶、大芥菜、冰镇食品等寒冷性质的食物,进食则易引起口淡、呕吐清涎、腹痛、大便溏烂、纳差等症状。

  阳(火)盛体质:(特征:声高面赤、口苦咽干、急燥易怒、小便灼热、大便熏臭),冬天应以清火解热的食物调理;不宜浓茶,烈酒,烧烤,焖炖食品及辛辣火锅类属性燥热的食物,进食易引起小便黄短,大便干硬秘结,口腔溃疡,口臭咽痛,痤疮或痔疮出血等症状。

  血淤体质:(特征:面色晦滞、眶唇色暗、肌肤干燥),冬天应以行气活血的食物调理;不宜烈酒、动物内脏、野味、油腻及腌制食物,进食易诱发心悸、胸痛、头痛、四肢关节疼痛、纳差失眠等症状。

  痰湿体质:(特征:虚胖易倦、嗜睡懒动、口中粘腻、大便溏烂),冬天应以健脾去湿的食物调理;不宜烈酒,咖啡、鱼子、虾蟹和过咸过甜,及不易消化食物。进食易引起胸闷咳嗽,痰多黏稠,小便黄短,大便不爽等症状。

  气郁体质:(特征:面色晦暗、精神郁闷、胸闷没胃口、叹息少言),冬天应以芳香行气的食物调理;忌过饥过饱,太寒凉、太燥热、难消化食物均不适宜,进食易引起消化不良,没胃口、腹胀,口干口苦,情绪低落等症状。

  专家强调,不少现代人长期处于压力过度、冰凉不忌、嗜食辛辣等饮食起居不正常的状态下,因此体质也越来越错综复杂,单一化的体质几乎不可见。除了以上分类外,体质还有寒热虚实交杂、寒热虚实真假的可能。要更好地在冬季调养好身体,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,确定自己的体质属性,再采取合适的饮食调养为宜。